排焊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排焊机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深沪内衣名镇渔歌新唱-【资讯】

发布时间:2021-09-03 12:45:05 阅读: 来源:排焊机厂家

赤脚上岸:造就中国内衣名镇神话

“三分命”的讨海生活留给深沪人太多的苦涩回忆,但这一切随着改革春风产生了巨变。在品牌之都晋江,历经二十余年形成了分明的产业集群,陈埭鞋都、东石伞都、龙湖织造名镇……靠海而居的深沪人也在这场大潮中抢下了一块响当当的牌子———中国内衣名镇。全球的每个角落都与深沪息息相关,南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北至斯德哥尔摩;上至皮尔·卡丹在纽约的高级专卖店,下至中东炎热的露天市场。因为内衣,深沪在晋江是特殊的,深沪也是唯一的。

“港单”让许多讨海人走上岸

黑夜,狂风,骤雨。

在这样的夜里,陈省奎经常莫名地醒来,看着不时朝窗外探望的母亲。只要父亲驾船出海,母亲就整夜整夜难以入眠。

陈省奎是深沪后山社区人,现任晋江达丽有限公司董事长、晋江女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晋江市纺织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在这位业界公认的女强人的心里,以上画面几乎是她童年记忆的全部。谈起这些,陈省奎时常哽咽。讨海人的生活素有“三分命”之说,讨海的艰苦也是深沪人独有的一笔财富。

在陈省奎的回忆中,等待父亲平安从海上回来的日子是最难熬的,而看到父亲船靠岸的时刻则是最幸福的。

陈省奎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母亲总是说,嫁讨海人很辛苦,所以就由父亲做主嫁给了一位石匠,也就是她的丈夫吴式龙。

1985年,吴式龙怀揣夫妻俩多年的积蓄,和合伙人陈智涵北上上海、宁波等地购买布匹,而后辗转运回深沪再卖给本地人。

“那时候,深沪开始出现一些不寻常迹象。”陈省奎说,不少渔民不再捕鱼,开始走上岸来。

陈省奎所说的不寻常迹象,是指当时出现的“港单”。

当时,深沪旅港乡贤多,香港一些商人找到深沪的一些家庭作坊,放单给他们做。因为港单越来越多,对原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后来吴式龙和陈省奎的弟弟陈茂民分别长期进驻上海、宁波,从那里源源不断地进布匹。陈省奎则每天奔波于卖布、追款。

这样的贸易生意,让人觉得很累。因此,陈省奎产生了自己办厂的想法。1986年底,三人合股开始办短裤加工———这件事,转变了陈省奎,乃至深沪发展的轨迹。

广交会上 从“来自泉州”到“来自深沪”

1986年底,陈省奎注册的“达丽”正式开业,主营短裤加工。当时与达丽一起“站”起来的第一批深沪短裤工厂不到10家,如今达丽已成长为深沪镇的明星企业之一、省重点企业。

此后,陈省奎一面打理工厂,一面继续经营布匹生意。在此后的几年里,深沪镇的短裤工厂越来越多,“1989年前后发展得最迅猛,到那年一共有30多家。1996年左右迎来又一个高峰。”陈省奎说。

“深沪内衣企业从原先靠做‘港单’,到通过外贸机构拿单,再到自营出口,这段过程中,工厂规模不断壮大,效率也不断提高。”陈省奎说。

之后,深沪的短裤工厂产品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好,工厂数量也越来越多。到现在,深沪共有内衣生产及配套企业400多家。

当然,深沪内衣产业发展到如今也并非一帆风顺,产品附加值低、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同行恶性竞争,以及企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都让这个特殊行业一路艰辛、筚路蓝缕。“曾经有几个年头,每条短裤的利润下降到只有几分钱。”一位深沪老企业家感叹,这个过程中,有的企业挺不过去了,有的企业坚强地活了下来。

经过20年的艰难发展,深沪内衣于2004年迎来了一个大事。

2004年元月的一天,北京来的一组人马进驻深沪。

深沪镇的内衣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到那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有一个尴尬摆在面前:深沪不少企业参加广交会,向客商介绍的时候,总说自己是泉州的,因为说小了怕人家不知道。但2004年之后,所有出去参展的深沪企业都很自豪地告诉客人:“IComeFromShenhu”———这一年,“中国内衣名镇”花落深沪湾。

这块金字招牌很好地归纳了深沪内衣产业的规模和现状,深沪的内衣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不乏销往欧洲、美国、日本等高端市场,也有不少企业给世界著名品牌如皮尔·卡丹、路易·威登、卡帕等贴牌加工。

曾亲临深沪考察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陈树津表示,深沪是全国第一个享受到区域品牌的内衣生产基地。

内衣产业园 为企业发展助力

一组数据更能直观地见证深沪内衣走过的历程:

1992年,深沪镇的GDP为1.66亿元;这一数据到了2006年飙升为28亿元。

目前,深沪镇内衣产业总投资达30亿元,年产值45亿元,产品90%出口。内衣产业占深沪镇生产总值的70%,上缴税收占全镇财政收入的75%左右。

2007年元旦,晋江华丽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著龙代表深沪内衣企业庄重宣布:深沪企业将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入到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试点产区。在首批十大企业社会责任试点产区中,深沪是唯一入选的镇级单位产区。深沪内衣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忘社会责任,以更高的姿态和更远的目光规划未来。

内衣,已经成为深沪对外的最亮丽名片。

吴允锋,达丽总经理,陈省奎长子,对于深沪镇支柱产业的内衣,他保持着高度的乐观。用他的话说,全世界的人都必须穿短裤,那么深沪的内衣产业就将生生不息。而蔡著龙也持同样观点,即使出口环境一再恶化,但深沪大力发展内衣产业的方向是不能改变的。

近来很长一段时间,吴允锋都在为公司即将建设的位于东海安开发区的现代化厂房忙碌着,这片新厂房位于深沪镇政府规划的“内衣产业园”内。吴允锋表示,深沪的内衣产业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汇率、贸易壁垒以及退税政策调整等等,这些只是外部的因素,最重要的是,我们企业自身要发展。”吴允锋表示,如今不少深沪的企业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

深沪镇商会秘书长黄清海认为,深沪内衣产业园和标准化厂房将直接解决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产能和发展空间问题,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关键的一步。

“规划内衣产业园,目的在于给深沪的内衣产业以第二次生命,这个是我们政府一定要为企业完成的工作。”深沪镇党委书记张世雄不止一次地谈到,内衣产业园一定要建设起来。深沪镇政府目前正通过一系列工作,早日使内衣产业园建成,使企业获得充足的发展空间。

脱鞋下海:古老渔港“穿上”现代装备

纯朴勤劳的深沪人,从大海深处走来,赤脚上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奇迹。但深沪人天生就是海的子民,他们来自大海,亲近大海,热爱大海。当现代化工业在深沪岸边发展到一个高度,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聪明智慧的深沪人又将开始新一轮的耕作,那就是———脱鞋下海。这是深沪人海洋文化、海洋性格决定的,也是深沪可持续发展、有特色发展所必须走的路,深沪正在做足关于海的文章。

现代化渔港、万吨级码头、深沪湾旅游景区……在岸上创业取得辉煌的同时,海的子民并没有忘记养育他们的大海。与上岸前的讨海生活所不同的是,当深沪人脱鞋再次迈向大海的时候,他们追求的是:科学的、可持续的、高效率的发展。

渔港船只 从二三十艘到近400艘

大海是深沪的母亲,渔业直到如今还在深沪GDP中占有重要分量。与过去靠天吃饭不同的是,如今的深沪渔民重新下海之后,在硬件和软件设备上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高吨位渔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航、声纳捕捞技术……古老的捕捞业,在以深沪渔港为中心辐射出的海域内,焕发出现代化生机。

深沪镇后山社区党支书陈胜义说,深沪渔港的发展迅速,渔船每天一个变样,从原来的小船变成大船,从木船变成钢制船。数量也从当初的二三十艘,发展到现在将近400艘。

深沪的渔业蒸蒸日上时,一些渔民盯上岸上的商机,做起了水产深加工,向大海要更高的效益。

李建筑就是其中一个。1987年,18岁的李建筑从金井职业中专学校毕业后,就和父亲一起下海打鱼。1999年,李建筑下定决心,上岸做起了鱼贩。后来,李建筑想到对鱼类产品进行深加工。

2002年8月,李建筑与他人合伙投资700多万元,成立晋江市富鸿水产有限公司。“主要是对鱼类产品进行粗加工和深加工。”经历几年发展,目前,富鸿水产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年销售量达几千万元,远销到东南亚、欧美。

如今的深沪渔港一片繁忙景象,除近400艘现代化渔船、1万多名渔民从事捕捞业外,深沪渔港还配套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品集散市场、制冰厂、加油站、修造船厂等。渔民捕鱼归来时,渔货一上岸就卖进冷冻厂,随后进入集散市场、加工厂;渔民在卸货期间还可就近加油、加水、加冰、修船,为下次出航做准备。2006年,深沪海洋捕捞产量达13.4万吨,产值5亿多元。

2003年,国家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通过把深沪渔港建为国家级中心渔港的可行性研究,计划将深沪渔港建成台湾海峡西岸最好的渔港之一。

“今年年底,我们将完成深沪国家中心渔港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张世雄说,工程完工后,港区内避风港湾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千余艘渔船进港避风,避风能力提高近2倍。

对于未来深沪渔业的发展,深沪镇的规划蓝图上清楚地记录着:深沪将巩固发展以海产品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深加工为主的海洋渔业产业。发挥渔业基地优势,优化渔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富鸿水产有限公司总投资1.6亿元的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带动全镇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渔产品的附加值。

港口吞吐 从5万多吨到110万吨

货轮进港了,深沪港区开始忙碌起来。一台吊机慢慢移动到货轮旁边,将船上的一个个集装箱吊上岸来。不远处,几辆货柜拖车等着拉货……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泉州深沪港务有限公司的机械修理工江龙生感慨万千。

“12年前,谁也不会想到,港口会发展成现在这样。那时,这里非常荒凉,几天难得见到一艘货轮停靠。”

江龙生是安徽人,今年37岁。1995年,当时还在深沪一家渔业机修厂当工人的他,应聘到泉州深沪码头有限公司(泉州深沪港务有限公司前身)做机械维修工作。此后,他一直留在码头。弹指一挥间,12年过去了,深沪商业码头也从当初的一个小港口,一跃成为年货物吞吐量110万吨的国家一类口岸。

泉州深沪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辉说,深沪码头是晋江市政府招商引资的项目。政府在那里修建一个5000吨泊位后,就将其移交给码头公司管理。

“刚开始没有客户,我们到处找饭吃,开拓市场。”陈荣辉说,为了和别的码头竞争,他们顶着风吹日晒,走南闯北。终于,付出汗水有了回报,从口岸货物吞吐量的增长,他们看到劳动成果。

一组数据体现了变化:1995年,深沪口岸年货物吞吐量为56654吨,外贸货物吞吐量为0;1996年,年货物吞吐量达153749吨,外贸吞吐量实现零的突破,达到24059吨……2006年,年货物吞吐量达1083871吨,外贸吞吐量达到169836吨。

几年来,深沪商业码头迈出了三大步:1996年5月,深沪港区被批准为二类口岸;2001年10月,成为临时一类开放口岸;2003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泉州港口岸深沪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一类开放口岸。

“目前,深沪口岸是晋江拥有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具备万吨级以上泊位的国家一类口岸。”张世雄说。

如今,深沪商业码头迎来发展的新契机。日前,晋江市港口公司与中远太平洋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为9980万美元。

据了解,合资公司成立后,将建造深沪港区18万平方米后方堆场、仓库及机械设备。同时,四年内将建设完成深沪港3.5万吨级或以上泊位。

“中远的加入,为码头发展带来新活力,也带动深沪港口物流、仓储和货运等经济的发展。”张世雄说。

中式装修

广州3D打印

工商注册

温室大棚